淘宝描述加载中,支付宝迎来更新,最大“牛皮癣”终于可以拿掉了
近年来,只要是用户可以命名的主流应用程序,随着功能的增加,它基本上变得越来越臃肿。除了占用越来越多的空间,不断的消耗我们的手机内存,很多应用厂商还会主动添加多余的功能和奇怪的广告,影响用户体验。对此,不少用户“敢怒不敢言”。
例如,我们常用的移动支付平台也是如此。近年来,支付宝为了提高用户留存率,从生活服务、金融投资,到公益活动、社交互动,都增加了很多新功能。要知道,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平台时,只想支付、收款、完成交易。这么多与支付无关的功能,确实有点繁琐。
现在看来,所有用户投诉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据国内媒体报道,自去年底推出灰度测试以来,支付宝已于近期正式推送版本更新,允许用户自由选择想要展示的内容,除了必要的扫描、支付、小程序和消息框。等功能,其他栏的显示基本可以自行开启关闭。
不得不说,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相比于如今功能复杂、体积庞大的所谓“超级”应用程序,它是应用程序的简洁版,更多的是一个应用程序该有的想法的用户。看。问题是,为什么支付宝突然允许用户自定义首页内容?关闭推荐内容后,支付宝“简洁版”的实际体验如何?
“简洁版”支付宝来了
要让支付宝进入“简洁模式”,用户必须安装最新版本的应用,点击【我的】-【设置】-【功能管理】-【首页活动推荐栏】,然后点击选项按钮允许关闭活动推荐。
如图所示,所谓首页活动推荐卡其实就是支付宝官方广告位,位于首页“留言框”下方和“栏目卡”上方,主要内容包括各种“每日抽奖”、“做任务拿金币”等。基本上是引导用户使用支付宝提供的其他服务,赚取一点利润。关闭后,整个界面瞬间刷新。
除“活动推荐”卡片外,经过近半年的调整,支付宝首页小程序、底部生活频道入口和“首页”“栏目卡片”、“商户服务动态”等功能已得到用户支持自行开启和关闭。如图所示,已经设置好的支付宝首页简单了很多,没有花哨的功能和推荐广告,更加干净利落。
相关卡的缺失不代表支付宝设置后无法使用这些功能。根据实测,即使关闭了首页卡片功能,用户在需要的时候仍然可以通过搜索找到相关功能,而且很多常用的功能都可以在小程序中进行设置。除了抽走流量,支付宝用卡占主界面空间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经过实际体验,我个人认为支付宝的更新还不错。现在用户可以简单的设置一个简单的设置,去掉所有的花里胡哨和繁琐的推荐内容,同时保持基本完整的功能体验。整个应用的主界面看起来非常清爽干净,用户体验与之前的支付宝十条街相差甚远。超过。
在我看来,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改进。一是目前的支付宝主界面会在关闭所有卡片后强行显示提示引导用户添加卡片,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观感;其次,目前用户无法对理财功能进行任何调整。和生活页面一样,是用户自定义的。
无论有多少遗憾,支付宝的更新都是坚实的一步。微博网友对支付宝的做法赞不绝口。有网友表示,经过多年的折腾,支付宝终于变回了应有的样子;有网友表示,页面瞬间刷新,放松的感觉真好。对于一些提前将地区转移到“朝鲜”或使用“爱心版”的网友表示,终于可以正常使用支付宝了。
由多种因素驱动的结果
不得不说,如今这个主流App正在朝着大、全、复杂的方向发展。在广阔的环境中,支付宝的更新犹如清泉,洗去长期以来被各种繁杂功能和推荐信息轰炸的用户的疲劳,让应用回归到“工具”。不过,有些读者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支付宝突然推出这么良心的功能更新?
我们需要从被动因素和主动因素来分析这个问题。被动因素方面,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实施。 《规定》明确要求各类互联网企业提供算法推荐服务,应当为用户提供不适合其个人特点的选项,或者方便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在国家的严格管控下,上个月,包括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信、淘宝、百度、大众点评、微博、小红书等数十家主流应用已全面启动推荐算法关闭按钮。支付宝的“活动推荐”卡,本质上是一种大数据推荐内容淘宝描述加载中,支付宝迎来更新,最大“牛皮癣”终于可以拿掉了,自然没有理由停留在这场整改风波中。
从积极因素来看,今天的支付宝在时代大潮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除了多次受到上级监管,微信支付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数字人民币试点阶段不断推进,华为支付、美团支付、滴滴支付、多多支付、字节支付等新玩家纷纷涌现已加入。不断影响这家移动支付领域先驱的市场地位。
问题是,支付宝应该怎么做才能继续稳定其用户群?显然是从用户体验入手的一个好角度。去年初,蚂蚁集团启动“蚂蚁315”消费者权益保护计划,积极参与反欺诈活动,倡导用户理性消费,持续规范支付宝平台营销活动和广告弹窗。
但是,对于用户来说,上述动作加起来可能不如简洁的应用程序那么多。相比其他平台化严重的应用,至少支付宝允许用户自定义,这样在首页只剩下核心功能,产品设计更简单,操作也会更轻松。在这个应用环境中,能够去繁复简淘宝描述加载中,支付宝迎来更新,最大“牛皮癣”终于可以拿掉了,确实是无价之宝。
做“减法”自我改造
如今,很多主流应用都在不断扩展功能,向全方位综合服务平台发展。例如,一些应用盲目添加短视频、交通出行、移动支付等功能,而没有做最基本的社交功能。即便这些功能的叠加,有时不仅让产品越来越臃肿,还会显着恶化用户体验,但厂商也不会停下脚步。
这种方法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显然,智能手机的存储规格翻了一番,但硬盘空间还是不够用;内存已经从4G升级到8G了,但是最后每次打开淘宝还是要重装;广告太多关不掉淘宝描述加载中,软件占内存,页面眼花缭乱……几乎每个手机用户最终都会因为同样的问题而头疼。
正是企业内部KPI带来的高压导致了这个问题。
行业的产品经理显然不可能不看到这么明显的问题,但在KPI面前,上面要求的流量、时长和活跃用户标准让团队无法做出改变。繁琐和臃肿会迫使用户花费更多时间,而简洁和直接可能意味着快速流失流量,这对任何团队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的逐渐消失,各个消费领域开始转向股市。厂商们开始意识到淘宝描述加载中,与其继续挖掘更快的增长或更长的持续时间,如何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合适的服务以更好地体验并留住现有用户,才是应用能够长期发展的关键。
或许正是因为观念开始转变,这几年一些互联网厂商开始“减法”。早在去年,腾讯就陆续推出了QQ音乐、手Q等应用的“简约模式”。开启简易模式后,手Q附带的直播、微视、动画、游戏中心等所有功能都将被隐藏。 up,只剩下最基本的聊天、好友、动态,整个界面清爽感人。
在我看来,随着厂商的不断推动,简化版应用可能确实会成为未来互联网市场的一种趋势。喜欢综合服务平台的用户,自然可以使用完整版的应用;喜欢纯功能体验的用户,也可以通过定制丢弃自己不感兴趣的功能。
以体验留住用户,提升每个用户的价值,是解决软件臃肿问题的关键。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