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是什么意思?UGC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用户激励机制
UGC是英文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即用户生成的内容。
UGC是互联网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尤其是web2.0。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UGC的发展史。离不开的博客、论坛、社区、自媒体都是UGC。
目前典型的UGC产品有:知乎(社区)、简书(博客)、荔枝FM(有声电台)、抖音、快手短视频…… UGC机制成功建立,产品也将走向良性循环。
UGC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用户激励机制,让用户产生内容。
一、如何找到第一批天使用户?
人们常说的“28定律”(Pareto’s Law)并不适用于UGC领域。事实上,只有不到 2% 的用户真正愿意为产品制作内容。
例如,著名问答社区的注册用户在2016年底达到了6000万以上,但真正有“问答”行为的人还不到1%。
内容类产品不说ugc是什么意思,QQ空间、微博、朋友圈等与用户密切相关的社交类产品也是如此。每天发帖和互动占了大家通讯录的20%吗?一定没有。
究其原因,总会有一小部分用户愿意生产,而大部分用户还在以互联网围观者的身份消费内容。
因此,在创业初期,找到一波“天使用户”是最关键的任务,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生死存亡,这也是他们被称为“天使用户”的原因。
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是“邀请系统”。
根据产品的定位,找到一波符合调性的“人才”。他们首先应该是能够生产高质量内容的有生产力的人,其次他们应该是愿意认同产品并愿意为我们贡献内容的人。
在邀请系统的运作方面,知乎是最成功的。
作为国内知名的知识共享平台,知乎前两年采用邀请注册制,严格控制首批入社用户。知乎定位为优质问答社区,所以上线时就邀请了互联网上最优质的用户:行业领袖、程序员、产品经理、作家等。早期的人包括李开复、雷军、张小龙、何菜头等高级用户。
他们不仅能够制作高质量的内容,而且还是互联网的重度用户,并愿意为网络世界贡献内容。正是因为这些用户的“无私贡献”,知乎才牢固树立了“优质”的品牌形象,从而吸引了更多愿意贡献优质的用户,形成良性循环。
邀请制的好处是可以保持对产品的基调和内容的控制。收到邀请的人要经过一定的官方筛选,以确保质量。通过在小范围内控制生成内容的用户,还可以及时控制内容的方向,防止失控。此外,在营销方面,邀请制造成“稀缺”,也是一种有效的推广方式。
短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并注明出处。
那么如何找到这一波天使用户呢?接下来ugc是什么意思?UGC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用户激励机制,我就简单讲一两个我做过的实际案例。
1、从你身边的人脉开始
在音频直播业务上,我们希望在初创期找到一批国内外优质的DJ作为内容制作人,树立优质的基调,进而形成口碑,吸引更多优秀的主播加入。加入。
那么你可以想象,满足要求的DJ数量其实是非常少的,这是一个劣势,也是一个优势。
优点是找到它们相对容易。一开始,我们盘点了身边认识的人,邀请他们作为第一批用户来测试直播功能。
从人脉开始是最有效的创业方式。因为他们的朋友,他们对产品有足够的信任和意愿。
比如我们的团队是从事音乐行业的,所以找几个熟悉的音乐DJ并不难,而且基于他们平时的业务合作,他们也愿意尝试我们的新功能。
2、SNS频道挖掘
开放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也是邀请洪流用户的重要渠道。我经常收到知乎的私信,邀请他们体验和注册他们的产品。
SNS频道是一个很方便的地方,为什么呢?比如我们要邀请电台DJ,可以在微博和公众号上搜索相关信息,很快就会找到。然后通过私信和后台消息将邀请信息发送给他们。
但是,在这种公共平台上,大V每天都会收到很多信息,所以很可能会忽略你的私信。那么邀请信息要简洁明了:你是谁?你想要我做什么?我可以获得什么好处?我应该怎么办?在SNS频道“再洗一次”后,有兴趣的自然会回复,没兴趣的就不用再花精力去勾搭了。毕竟,勉强拉下来,很难成为一个理想的内容贡献者。
根据经验,一般来说,回复消息的人不超过50%,真正的转化率只有10%-20%。虽然转化率不是很高,但毕竟基数很大,最终的转化次数还是比较客观的。退一步说,对于没有背景的产品,这已经是最有效的手段了。
3、竞品挖矿
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做到了。
同质化产品自然是相互挖掘快速高效的渠道。比如小米一开始就从豆瓣挖了大量用户,小米一开始也从各大手机论坛拉了一批爱好者。和SNS频道一样,在竞品中,也可以通过私信功能重点邀请高手用户。
不过,你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您可能会遇到忠诚度很高的粉丝。他们不仅不能挖,还会被冷眼对待,甚至是恶毒的言辞。
所以,在选择邀请人的时候,最好是有趣一点,竞品的死忠粉也不必下定决心。比如你想创建一个新的问答社区,你要去知乎上挖张家卫和张公子,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于忠诚度一般的普通用户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竞品已经准确地聚合了你想要的用户。
4、用户相互推荐
经过以上方法,我们已经能够找到一波种子用户,然后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性价比高的“大杀器”,就是让现有用户互相推荐。
首先,根据人聚集在一起的特点ugc是什么意思?UGC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用户激励机制,现有用户周围肯定有我们的目标用户,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是一组。
其次,当我们做决定时,我们往往更容易相信朋友的推荐。如果是朋友邀请我们体验产品,比陌生人莫名其妙的私信更可信。
如上所述,通过我们的人脉和各种渠道,我们找到了一波非常优秀的 DJ。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沉淀出认同该产品的DJ,然后我们邀请他们为我们的DJ朋友试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扩大一批高素质的DJ。大量的主播DJ使用这种方式在主播之间相互介绍。
二、UGC 激励措施:如何留住天使?
在《认知盈余》一书中,Clay Sherkey 的核心观点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工作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进行分享和创造,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在 Internet 上创建内容呢?
动机理论认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因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容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在要求或压力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而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内在需求所产生的动机。
通俗地说,外部动机可以理解为:工作要求,物质上的激励,比如记者,他可能因为工作要求或者版税而发表文章。而内在动机可以理解为:成就感、自我实现价值等。比如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钱,但是如果读者同意,我就会有成就感,觉得我是有用的人。
总之,UGC激励也可以概括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好的,有了这个晦涩的理论,我们如何在产品中实现它?
1、精神灵感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UGC产品一定是能够激发用户内在动力的产品,也就是自驱力。用户出于内在动机产生内容,表明产品对他有价值,解决了他的需求,他也认同产品带来的价值。只有在用户与产品之间形成这样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才能保证用户的持续产出。
例如,在 2010 年左右的博客时代,每个写博客的人都是为了在互联网上表达和记录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为了获得版税。他们的博文可以存在,甚至可以得到朋友和网友的认可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自我价值。这是最大的激励。如果没有这样的关系,无论政府如何努力经营,都不可能创造出博客时代的繁荣。
此后,人人网、微博、朋友圈也以此为基础,满足用户的社交刚性需求。用户可以在这些社区与亲友互动,形成强大的“精神鸦片”,刺激他们不断更新和消费社交网络。状态。
兴趣社区也主要依靠用户的自驱力来保证内容的持续生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百度贴吧。作者有一些追星的朋友。几年来,他们继续在他们的偶像贴吧中制作内容。他们不付一分钱,也没有功利的意图。这么高的粘性,纯粹是出于对偶像的喜欢。按照他们的原话,在这个社区,你可以和一群同样喜欢偶像的人一起出去玩,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会自发地想为这样的社区做出更多的贡献。
2、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没用吗?并不真地。
在商业社会中,合理的物质激励也是维持内容输出的好方法。物质上的激励,一叫名利,一叫利,正所谓“天下为利,天下为利”。
对于非社交内容产品,你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我在做UGC用户激励的时候一直有这个问题。最后想明白答案是,要么推荐资源,要么给钱。
资源推荐是主流产品常用的方法。知乎和简书会将优秀文章推荐给热门文章,以及自己的SNS频道,为作者提供更大的曝光度。这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的手段,因为它不仅满足了用户的荣誉感,也帮助用户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钱,最容易理解的东西。有时候,由于大V的能量有限,或者个人需求不同,使用精神激励和资源推荐是没有用的。这个时候,只能用钱了。不过,既然是花钱购买的,似乎也不属于UGC讨论的范围,我们也从未见过会花钱购买用户内容的UGC产品。
如果官方不给钱,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收到钱。有一种产品形式,即“借花供佛”,采用奖励机制,让读者(内容消费者)为作者(内容生产者)付费。比如微信公众号的鉴赏、直播产品的赠送等。
现在没有立即获得回报并不意味着从长远来看“没有收益”。许多内容贡献者关注未来。他们不断地在网络世界中创造内容、锻炼和积累,只为爆发的那一天。比如有些用户在知乎上写答案,在公众号上更新文章ugc是什么意思,不是出于无私奉献,而是为了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一些继续出品的作者,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也积累了足够多的粉丝来变现。
此外,很多公司会将周边和纪念品作为“物质奖励”,邮寄给内容贡献者。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辅助的精神激励,因为和用户自己制作的内容相比,这几块钱的周边实在是微不足道。
上述所有物质激励,可以概括为:只有让内容生产者获得满意的收益,才能支撑其持续产出。
三、UGC运营的核心工作
在很多社区的早期,运营商都会与天使用户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寻求帮助。像这样的情绪维护方法,我认为,短期有效,长期无用,这意味着它们在早期有神奇的效果,但它们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策略。
在音频直播业务刚起步的时候,我也是一名“贴身客服”,积极为早期的DJ们解决各种问题,从产品体验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能让他们感受到官方人员的用心,从而留在产品并贡献更多内容。像所有社区一样,这种策略确实有效。很多天使用户被工作人员的努力感动,更愿意为产品贡献内容。因此,我也建议运营商在启动期投入更多精力在早期天使用户的维护上。
不过,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人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保持天使用户作为一件有爱心的小外套。更重要的是,基于个人感情的土壤不能长出常青树。就像男女之间的关系,只有抚摸是不可持续的。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维护,应以双方的价值交换为基础。天使用户不能仅仅因为运营商好就继续贡献。如果他们在产品中得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关系迟早会结束。
因此,作为运营,核心工作应该是设计合理的UGC激励体系,让产品和用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让产品得以生存和成长。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