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销,深度分销十五年:迭代与进化
自 2003 年以来,Deep Distribution 经历了 15 年的迭代和演进。那么,它是如何进化的呢?本文作者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深度分布。对深度分发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
01
早期第一分销,深度分销作为一种低门槛、通用的营销体系,因为是从“最小营销单元”开始,对资源投入的要求不高。
没有资源门槛的投资并不意味着没有门槛。有两个主要的阈值:一个是认知阈值。先了解这个问题,带头行动,在进化过程中不断迭代,就是为模仿者创造门槛;二是管理门槛。深度分布最终表现为人海战术,人员众多,投入高密度,管理门槛很高。
由于深度发行门槛低,缺乏技术含量,比较容易被模仿。因此,深度分布迭代非常快,几乎每 2-3 年一次。
据我观察,自 2003 年以来,深度分布大约有六次迭代,我将它们分为七个阶段,其中一些阶段相互交叉。
第一阶段:客户情感+展示第二阶段:增量导向+基础工作面改善第三阶段:促销导向阶段6:拜访和销售阶段7:渠道数字化(B2B)02阶段1:客户喜爱+ 显示
我把2003年称为深度分销元年(不同行业存在差异,我以快消品行业为例)。 2000年,市场重心下沉至“以县为基本营销单位”,代理格局由此形成。
2002年,下沉市场中心红利释放,深度分销提上日程。从《销售与营销》整理的文章来看,深度分销的文章从2003年开始密集出现,开启了深度分销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深度分发的特点是:客户情绪+展示。表现方式是:八步工作法的深度分布。
在深度配送初期,由于业务员刚上门,店主很热情,配送工作很简单,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陈列面,销量与显示表面成正比;另一个是客户情绪,即与业主的关系,关系带来业主的推荐。
深度分发的八步法有很多版本。早期的版本是我提出的,后期的版本是卫青写的很丰富。
提前访问八步法包括:准备、打招呼、检查、取样、盘点、补货、过帐、告别。
某烟草公司的“八步工作法”是:招呼客户、检查样品、提供信息、指导运营、了解需求、培育品牌、收集信息、告别客户。
卫青对深度发行的推动贡献巨大。当时他的理念是“从想法到实践”,并以“合理到现实”的笔名发表了多篇关于深度分发的文章。目前在网络上流传的卫青版的八步功法,已经是深度分发成熟阶段的方法了。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戏剧性的特点。这里不再详细解释。标准八步”。
看看深层分布过程,因为访问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八步走访一直伴随着深度分布。只是早期访问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而现在访问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第二阶段:增量方向 + 基本工作面
2005年左右,可以通过访问解决销售的深度分销很快就过去了,并迅速转向改变营销的基本工作面,以增量为导向的深度分销,我称之为“以增量为导向+改进基本工作面”。
现阶段的深度分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现阶段的深度分布不再局限于“客户喜爱+展示”等面对面的工作,而是涉及到基本面的工作才是导致“销量持续增长”的工作。
深度分布的鸿沟从这个阶段拉开。一是从面子工作到基本面工作;二是从单点突破走向深化线面联动。现阶段深度分发已经有门槛,主要门槛是深度分发的管理。
第三阶段:提升型
面向推广的深度发行,大致从2008年开始。应该说现阶段的深度发行在运营体系上已经非常成熟,深度发行已经完成了认识论、方法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方法。
2008 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也造成了深度分销的短暂递减效应。这时,一些优秀的公司推出了新版本的深度发行。例如,在老坛酸菜的推广过程中,统一提出“建立以推广为导向的销售体系”。那时,不仅客情+展示无法带动新品销售,基本面也难以改善。
以促销为导向的深度分发有四个特点:
从讨好店主(顾客)到引导消费者,从现在的语言来看,就是用C面逼B面,因为他们都在做顾客爱,顾客爱变成了保健因素; “三击精准”全面激活门店;深度分布由以个人为单位转变为以群体为单位;规范化访问与精准打击相结合,浪潮推动深度分布进化。
客观上,以促销为导向的深度分销门槛较高,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意识和管理能力。但真正落实促销导向的企业,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四阶段:直供+KPI
2010年前后,行业龙头的深度分布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前期,KA的竞争让代理商无利可图。数字;后期,一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的竞争,让经销商跟不上。于是,中心城市的经销商被边缘化,不再面向终端,从代理商到服务商,主要承担资金和分销职能,深度分销的主体从代理商,或者代理商+厂家转变,直接从厂家供货。这是只有行业领导者才能做到的事情。
由于行业龙头直接供货,而龙头企业SKU多,管理层次多,人员流动性较高。深度分销的KPI体系逐步完善。虽然最初有KPI,但KPI的复杂性和系统化程度还是在2010年以后。
访问率、成交率、访问周期、点击率、分配率(数量分配率、加权分配率)、渗透率、渗透率、二位展示比例、激活率…
为了管理这些绩效指标,还建立了CRC(客户关系记录卡)、主管协同拜访、短信和微信管理系统、终端配送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
任何使用 KPI 解决问题的人都面临着“老鼠玩猫”的困境:首先,即使 KPI 是真实的并且做得很好,它们也可能没有结果。 KPI的技术指标很难恢复到销售中。二是KPI需要做的工作第一分销,深度分销十五年:迭代与进化,很难产生连续的增量。
一般来说,当KPI成为主要考核指标时,就意味着模型失去了动力。 KPI发展到最后,定位、拍照等技术手段已经使用第一分销,成为上下层博弈的工具。
深分销演变为直供,工厂销售团队数量剧增。
2012年,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供给整体下降。此外,90后进入劳动力大军,直供面临较大问题。
第五阶段:持股+买断
自深入分布以来,出现了占位行为。但是,占用仓库不同于压货。前期占用仓库的目的是为了占用终端资金,后期已经失去了占用资金的功能。如果占用仓库仍在终端的合理销售范围内,则压制货物为占用仓库超出正常销售能力。
2010年左右。不过,商品的普遍压力是从2014年开始的。
2013年,大部分快消品行业的销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销量出现了封顶。但是,由于长期增长的惯性,企业并不认为销售额下降是行业问题,而是营销问题。在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公司的本能反应是“大力推动销量”,表达方式则是压货。大品牌的另一种做法是买断,不仅是KA的采购陈列,还有流通终端的采购陈列和货架。
深度分发已经从客户情绪演变为买断,并演变为“终端购买流量”的行为。此时,深度分布已经恶化。
库存的问题是深度分布的倒退。由于终端承受压货的能力有限,伴随压货而来的分步促销政策,带来了第二批的回潮,深度分销“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年前”。
与第二批大品牌的回潮相比,大部分小企业放弃深度分销,回归“省代”,专注做好产品,导致产品出品率快速提升引进小企业。过去“省代”是大分销,现在“省代”有草根分销网络。
第六阶段:销售拜访
早期的深度配送是“大篷车”式的配送,商品没有计划。一些大型代理商SKU多,带货配送效率低。恰逢其时,SaaS系统出现,解决了订单与发货分离的问题。
SaaS系统有两大思维,一是管理思维,起监督作用,用系统“打卡”,二是走访销售思维,用系统管理终端。
SaaS系统在深度分销中的应用大致在2013年左右,主要由大型代理商。在中小型代理商中推广难度很大。
今麦郎是一家以走访销售系统解决销售增长问题的标杆企业。但是,SaaS系统在深度分销管理中的应用仍然受到很大的抵制,主要是因为一线人员不自由。所以,除非老板下定决心,亲自督促检查,否则很容易被各级管理者拒绝。
第七阶段:渠道数字化
2015年,B2B介入渠道,阿里零售渠道,京东新渠道,众多B2B平台涌现。
B2B平台有两种:一种是订单平台;另一个是仓储配送平台。
B2B早期的目标是替代经销商,减少流通环节,希望成为像B2C一样的中心化平台。虽然B2B平台的渗透率在短短2年内大幅提升,但大品牌始终保持足够的警惕,催生了以品牌为主导的渠道数字化,简称B链。
渠道数字化是深度分销的革命性工具,在渠道“精准服务”、“精准打击”和人员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信在未来几年,渠道数字化将得到广泛应用。
03 深度分布的迭代逻辑
深度分发的第一阶段纯粹是认知红利。门槛低,收入高。启动“最小业务单元”,进而形成点-线-面,带动企业崛起。如果有阈值,主要是认知阈值。
从第二阶段开始,将考验深度分发的基本功。基础工作,看似普通,其实包含基本功。不仅考验布局能力,更考验管理能力。因此,在第二阶段,大量企业开始落后。直到今天,许多公司仍然只限于访问八步法而没有进展。
第三阶段的推广定位,技术性很强。国内能做到推广导向的企业很少。
从第四阶段开始,深度分销进入资源和投资阶段,演变成只有行业龙头才能做到的模式,创新红利彻底消失。
第五阶段的直供,彻底失去了深度配送的初衷,成为了清场的手段。
从第六阶段开始,深度发行进入互联网“赋能”阶段。未来,以B链为特征的深度分销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技能,B链将成为基础设施第一分销,深度分销十五年:迭代与进化,替代深度分销的新模式即将出现。
#特约作者#
刘春雄,微信公众号:刘先生新营销(ID:liuchunxiong1964),大家是产品经理的客座作者。现任郑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EMBA课程讲师,《销售与营销》杂志副主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MBA客座教授。
本文的原始版本 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