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手机怎么样,阿里平头哥独立传闻背后,中国互联网大厂的芯片业务都怎么样了?
一两个月前,阿里巴巴旗下的芯片公司平头哥要从阿里巴巴集团独立出来的消息在芯片行业广为流传。而最近又有消息称,平头哥已经不再独立了。重复的信息背后,互联网巨头的芯片业务到底发生了什么?
文赵燕秋
周路平编辑
一两个月前,阿里巴巴旗下的芯片公司平头哥要从阿里巴巴集团独立出来的消息在芯片行业广为流传。而最近又有消息称,平头哥已经不再独立了。
阿里是互联网厂商造芯浪潮中的代表企业。2018年以来,百度、阿里、腾讯和字节跳动都正式宣布了芯片业务。四年过去了。对于复杂的芯片,这些大厂还处于波折的初期。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大厂的速度并不慢,但要经历构建生态系统的艰辛。
01 昆仑核心可以独立,为什么平头哥重蹈覆辙?
平头哥独立的传闻在一定程度上与团队的人流有关,也有人离开了服务器芯片等大芯片团队。业界通常将CPU、GPU等高端复杂芯片称为大芯片。去年市场火爆,人才紧缺。
“去年阿里的股票跌了不少,相比之下,外部有多家芯片公司成功上市,股价暴涨的非常高,可能里面的一些人有想法。” 芯片资深人士李毅告诉数智前线阿里云手机怎么样,阿里平头哥独立传闻背后,中国互联网大厂的芯片业务都怎么样了?,“这件事的症结在于芯片业务的内外PE差(市盈率),纯粹跟资本的热度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近两年,部分上市芯片设计公司市盈率高达100倍以上,而阿里的市盈率一度跌至15倍左右,形成倒挂。
因此,在平投是否独立的同时,对于平投的估值也有各种猜测。其中,最高估值为100亿美元,“相当惊人”,也有估值称100亿或200亿元。
“但最近芯片市场火了,一些好的芯片设计公司的市盈率和阿里差不多阿里云手机怎么样,阿里平头哥独立传闻背后,中国互联网大厂的芯片业务都怎么样了?,都在30多倍,你可能更现实一些。” 谣言。
一年前,昆仑核心宣布独立于百度,并以130亿元的估值进行了一轮融资。这也让平头哥的“独立”看起来更符合逻辑。
“阿里平头不同于百度的昆仑核心。” 另一位资深人士刘卓告诉数智前线,百度目前的规模与阿里、腾讯有很大不同,这也导致了百度的数据中心规模和人工智能。智能芯片和GPU芯片的使用量远远落后于阿里巴巴和腾讯。因此,百度自研的昆仑芯片内部使用了1万到2万颗芯片,可能已经到了相对的瓶颈。需要对外出口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另一位人工智能芯片老手张伟也告诉数智前线,据他所知,百度对昆仑芯片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最大的搜索业务和小度都用过昆仑芯片。不过他观察到,昆仑芯片的内部消耗量接近百度对外采购GPU芯片的量级。昆仑芯片主要用于人工智能场景,类似于GPU芯片。
“人工智能芯片随服务器更新,现在服务器更新周期从过去的3年延长到5年。” 张伟说,“百度的内需已经不足以支撑它的发展。”
互联网厂商自研芯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他们有自己的庞大数据中心,每年采购大量芯片。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定制开发一些芯片,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节省大量资金。
“但如果我存的钱和我投入的钱相比,我不仅不会盈利,而且可能还是亏本。我必须把它出口到外面的世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回报。”这项投资。” 刘灼解释道:“而且以后如果独立上市,又会赚到一波钱。所以,我猜阿里也有这个想法,让平头哥的利益最大化。”
02 各大厂商制芯仍处于初期阶段
互联网大厂开始造核,从2018年7月百度发布昆仑芯片开始。紧接着,阿里在当年9月宣布成立平头哥,腾讯和字节跳动也推出了自研芯片以后几年的生意。
其中,字节跳动的制芯于2021年3月揭晓。字节随后确认正在组建芯片团队。“字节的整体风格是潜入村里不拍,我感觉他们挖了很多各个大公司的人,但是宣传的很少,这也和张一鸣的风格有关。” 刘卓告诉书芝前面。据他推测,字节芯片团队可能有成百上千人。
而接近字节的人士告诉数智前线,不久前,字节的一个芯片已经流片(试产)。根据此前公开的信息,Byte 已经自主研发了云端人工智能芯片和 Arm 服务器芯片。
除了字节,百度昆仑芯片在2021年6月独立后,于当年8月正式宣布推出昆仑二代人工智能芯片。
“昆仑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开上市,其应用领域与英伟达的GPU直接相关。” 老兵张伟告诉数智前线。英伟达是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芯片公司和最大的GPU供应商,GPU是人工智能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芯片。但在张伟看来,除了百度母公司,昆仑芯在公开市场上面临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研发资源和速度。“人工智能是一个快节奏的行业,每年都有新的网络问世。在这个市场上,英伟达每年都会推出新的芯片架构。” 他解释说,如果昆仑芯片按照现在差不多两年代的节奏,和英伟达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据悉,新一代昆仑核心将于2022年推出。
这不是百度昆仑家族面临的问题。刘卓注意到,中国有“拆大船造舢板”的特点。近两年,由于资本市场火热,涌现出不少小团队。这些小团队的研发资源比不上英伟达,英伟达正在以超快的速度推进。“差距正在扩大。”
另外,对于昆仑芯来说,开放的市场并没有内在的容忍度那么高,可以悄悄打磨产品。“他们需要耐力和坚韧,”一位接近百度的芯片老手说。
数智前线获悉,昆仑二代芯片订单总额已超过亿元,其中包括公司中标的地方智能计算中心、法院、司法起诉、科研平台等项目。
有业内人士认为,昆仑芯片应该尽量将芯片最大的特性,比如百度风潮广告推荐系统的特色技术,投入到二三线互联网商业市场,实现长线化。可持续性。
阿里平头哥是当前几大互联网厂商造芯浪潮中最抢眼的一个。首发人工智能芯片含光800。从行业来看,含光800肩负着对外宣传和对内发展的双重任务。“指标很高”、“一批内部要求用过,运行应用的过程很痛苦”,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算不上成功。
之后,海思高层更看好云人工智能中的GPU,于是调整了平头哥人工智能芯片的技术路线,不再做含光800这样的专用AI芯片,转而设计通用计算。显卡。目前这款芯片已经投产(设计已经完成,已经开始制造),业内传闻性能比英伟达A100更高。该芯片预计将在今年秋季的云栖大会上发布。
除了人工智能芯片,阿里去年还公布了另一款大芯片,服务器CPU亿天710。“服务器CPU是国内最后一个空缺的一块,还没有大厂拿出来。” 李毅告诉书之前线。目前阿里云业务使用益田710,其他内部应用也在讨论这款芯片的使用。
除了上述大芯片阿里云手机怎么样,阿里平头还有小芯片业务RISC-V芯片业务,专注于边缘侧和终端。阿里的天猫精灵对这项业务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外界观察来看,腾讯这个“佛系”企业,在芯片研发上有些摇摆不定。早期主要采取芯片领域的投资路线。例如,2018年8月,腾讯领投国内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绥远科技的Pre-A轮。
刘卓认为,腾讯投资路线的一个大背景是其人工智能消耗没有阿里那么大,而游戏场景中的人工智能更为复杂,在深度学习中偏重于强化学习和对抗性学习。“这些战略性的人工智能难度更大,相比电商等场景下的人工智能,我觉得做起来并不容易。”
另一位接近腾讯的资深人士告诉数智前线,腾讯的游戏等核心业务运行稳定,成本并不是团队首先考虑的因素。不强。而腾讯内部的一些人也倾向于与外界合作。
数智前线获悉,腾讯AI芯片紫霄和DPU芯片均由腾讯及其投资的随远科技、云宝智能等公司推广。其中,芯片设计对外做,腾讯对内负责软件和工具链开发。
2021年11月,在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官方公布了自研的人工智能芯片紫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智能网卡芯片(DPU)玄灵,其中紫霄已经录音并成功点亮(当它已上市,后续测试修改后可量产),DPU芯片玄灵计划于2022年底上市。
有人认为,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在芯片业务上比海外的谷歌和亚马逊慢。但刘卓认为,“国家起步晚,不慢”。另外,和亚马逊早期的AI芯片一样,它收购了团队,而国内的几家公司基本都是自己招兵买马。
张婷认为,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增速从之前的50%到现在基本持平,芯片业务肯定和一开始的预期不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03 生态建设是一场硬仗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厂商都无法摆脱其核心的几个品类:云人工智能芯片(AI芯片)、CPU和GPU。
除了和自己的业务息息相关,刘卓告诉数智前线,芯片带动的下游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以 GPU 市场上最大的玩家 Nvidia 为例。去年全球营收近27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1/4,约7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属于 GPU,即 30 亿美元。每个人都在抢蛋糕。
“这只是一张GPU卡。用GPU做的服务器市场可能会扩大两到三倍,而数据中心不能只是一台服务器,还包括存储、网络、运维……最终,综合市场可能是芯片的5到10倍。” 因此,人们看到大厂不只是做芯片,他们还做服务器、存储、能源模块、数据中心……
据相关报道,有投资者认为,如果一家GPU公司能在中国市场分得5%到10%,足以支撑1000亿元的市值。在这个账号之后,大厂参与竞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互联网巨头要想与传统领先的芯片厂商竞争,最难的恐怕就是生态之争了。
以 GPU 为例,英伟达用了 10 年时间建立了 CUDA 生态系统,并获得了多家软件和应用公司的支持。也因为这个生态,商业公司普遍不敢取代英伟达。刘卓透露,即使其他 GPU 卡比同等性能的 NVIDIA 卡便宜 1/3,也没有用,因为客户将原本运行在 NVIDIA GPU 上的软件迁移到新平台上的成本太高了。
“就像我以前会说英语,但现在我要说西班牙语了。” 刘卓说道。
此前,另一家 GPU 供应商 AMD 声称与 NVIDIA CUDA 生态系统兼容 99%,这意味着客户无需迁移即可使用,这似乎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实际上,AMD GPU 很少用于数据中心的 AI 设施。刘卓分析道,CUDA天生就是为NVIDIA优化的,即使AMD与之兼容,也很难发挥出自身的性能。
另一个被忽视的关键点是,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或开发人员都在对 NVIDIA GPU 进行原始创新和开发。“它有源源不断的生态和创新涌现。” 这让大家形影不离。
在国内企业中,华为率先构建了人工智能芯片生态系统。“你看华为AI芯片的崛起,有几万个团队在推动生态,几十所高校投入上千万,其实挺难的。” 一位资深人士表示,“说实话,我觉得经过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之后,华为可能会发现自己入不敷出,除非这波人工智能能继续把市场扩大10倍、50倍。 ”
阿里的GPU出来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最现实的方式似乎是依靠信息创新市场,从这些大芯片公司中成长出一两家公司。
当然,资深芯片专家吴伟也看到了一些乐观的消息。“比如在CPU领域,曾经是英特尔的天下,这几年Arm生态化了,是做Arm服务器CPU的好时机。” 他说,比如在海外,Amazon Arm 服务器 CPU 已经应用,虽然很多软件只支持 Intel 的生态阿里云手机怎么样,但生态迁移的过程已经开始。
李毅和刘卓也注意到,由英特尔前总裁 Renee James 创立的 Arm 服务器芯片初创公司 Ampere 也打开了商业市场。不仅在美国,安培的芯片也被用于国内的公共云服务商。它的估值为 60 亿美元,并已秘密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提交了 IPO 文件。“而且一些国内公司认为,他们并不比安培差。” 李毅说道。
国内企业中,谁最有可能打造芯片大生态?
现在似乎有点混乱。从芯片投资和执行力来看,阿里巴巴平投走在前面。华为保留了大芯片业务,但受限于先进的制造工艺,很多初创公司或传统公司都没有足够的规模和资源。“阿里的处决绝对是中国前三,”刘卓说。
不过,生态的投入取决于阿里对芯片业务的支持。如果看重芯片,就会调动阿里内部资源进行投资。去年,阿里低调进行了组织调整。平头哥与阿里云智能、达摩同级,不再只是达摩的下属部门。
“大芯片业务很贵,前五年几乎没有产出,所以有足够的资本去做。华为海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一直在往里面砸钱。” 从事芯片多年的李毅,从商经历过公司成功上市,总结道:“另外一个就是中期能坚持住,钱会源源不断的进来。反正,芯片设计公司肯定会在 10 年内看到差异。”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