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的一个深夜,张小龙花了两个小时写了一份产品提案,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马化腾。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在微信的历史上不断被提及。张小龙自己说自己“走错了神经”,“上帝突然在脑子里种下一个想法”,微信就这样开始了。
收到信的小马可能会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 12年前,马化腾还写过产品提案。遗憾的是,收到提案的并不是39岁的马化腾,而是润迅当时的管理层。提案被否决后,马化腾辞职创业。
人们总认为马化腾是靠运气创办腾讯的,从公司的发展轨迹上看不到他的个人意志。他们还认为张小龙是前半生的“悲剧人物”,认为微信的成功归功于腾讯。
这些都是误会。
从某种角度来说,马化腾和张小龙是相似的。他们都被世界用来解释他们的成功是靠运气。但他们很幸运张小龙博客,马化腾和张小龙:踏不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他们都被上帝种下的想法照亮了。
1
互联网公司的名字往往能反映出创始人的内心感受。就像京东的名字来源于刘强东和他的初恋女友一样,腾讯的名字也来源于马化腾的“初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公司,润讯。
无论是马化腾的性格,还是腾讯的命运,都有润讯留下的印记。
马化腾喜欢天体物理和宇宙,但他的大学选择了他家旁边的深圳大学计算机系。因为他觉得如果从深圳考,可能会失去深圳户口,回不来了。
在找工作的时候,马化腾选择了跟风。 1993年,马化腾从深圳大学毕业,进入华南寻呼市场龙头企业润讯,被公认为当时深圳最好的福利公司之一。
5年后,技术能力不错的马化腾升任开发部部长。但随之而来的是上行空间的消失。 “马化腾当时的职位,技术权威很大,但在商业上说什么都没人听。”马化腾润迅的前同事林兴禄告诉记者。
很快马化腾就看到了机会。当时,ICQ 风靡全球。上线仅 7 个月,用户数就突破了 100 万。中文版ICQ虽然在1997年还没有正式推出,但在中国互联网圈迅速走红。
马化腾受到ICQ的启发。他判断,寻呼机和互联网结合的“网络寻呼机”就是未来。润讯拥有数百万的寻呼用户,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马化腾向润讯的高层建议,我们也做一个,不仅有ICQ的功能,还能给BP机传递信息。
但润迅手上拿着会下金蛋的鸡,对马化腾开发的“网络寻呼机”毫无兴趣。提议失败后,马化腾于1998年底离开润讯创业。
小马的性格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无论是当时离去的寂寞青年,还是如今市值4301亿美元的公司董事长,他一直都是一个没有太多存在感的谦虚之人。向发现产品详细信息漏洞的工程师发送电子邮件。但马化腾有一个能力——他总能在感兴趣的关键时刻做正确的事。这种决策能力归功于他最早在润讯的经历。
润迅的经历就像一个咒语,让马化腾从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即将出现的新事物。因为他亲眼看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东西有多么强大。
2
离开创业后,马化腾遭遇全球互联网泡沫,人们对互联网的信心一落千丈。众所周知,马化腾多次尝试卖QQ。与腾讯如今的实力相比,想要卖掉却最终没有找到赎回的经历,让马化腾更像是一个幸运而平庸的企业家。
张小龙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同的是他成功卖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产品。
Foxmail 是张小龙于 1997 年编写的,凭借 Foxmail,他成为中国十大程序员之一。
但即便是年纪轻轻就成名,但长期以来,张小龙仍被外界视为“中年逆袭者”。在媒体的描述中,他的前半生是一个“失意的英雄”,后来又通过微信被认可。这种刻板印象来自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
2000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张小龙为自由软件的“悲剧人物”。文章称,Foxmail 并没有给张小龙带来任何收入。离开广州一家开发文档管理软件的公司后,他成为了一名自由软件开发者,他的日常状态是“空着肚子写软件”。
但事实是,张小龙做了2年的自由职业者,因为他比在公司工作赚的钱还多。而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署名“微然”的文章是远大公司为收购Foxmail而发表的新闻稿。 Foxmail于2000年被远大以1200万元收购。
据张小龙的朋友说,在博大是张小龙最快乐的时光之一。张小龙和球队差不多下午就去踢球了。他们每周踢三场足球,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 “一点都不难过。”张小龙一直怀念那个时候,现在博达的一半团队还在腾讯。
接下来的五年,张小龙和马化腾开始走出不同坡度的人生曲线。前者平稳延伸,后者剧烈波动后开始高速上升。
3
在尝试了2B和2G的方法都没有成功后,马化腾终于通过2C从手Q赚到了钱。腾讯也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SP模式赚钱的互联网公司。
马化腾曾在电信工作,对寻呼机非常熟悉。最早的手机QQ只要订阅就可以通过短信收发QQ。这在当时非常吸引人。
腾讯在各省迅速扩张,寻找当地电信运营商接入手Q业务。腾讯还获得了自己的专属服务号——1700。因为在手机键盘中,“Q”位于数字7的键位上。拥有一个专属服务号,就等于获得了接入互联网服务和电信的资格网络。
如果要使用手Q,每月要花5个钱包。手机厂商要装手Q,还要给腾讯钱张小龙博客,因为内置手Q会更好卖。
腾讯已经通过SP业务赚到了足够的钱。 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上市。当时,香港上市规则尚未改革,对互联网公司不友好。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上市的首选是纳斯达克。
马化腾愿意让腾讯在香港上市,除了刘炽平的推动,也与润迅的影响力有关。润迅的一位老板来自香港,另一位来自中国大陆。润迅在香港和新加坡上市。因此张小龙博客,马化腾和张小龙:踏不进同一条河流,马化腾更能接受在香港上市。
马化腾是一个总是把出身放在名字前面的人,这更加强了外界对他谨慎温和性格的认知。恰恰相反,张小龙一直都知道自己是谁,而他始终遵循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的心,这塑造了他自由甚至有些桀骜不驯的形象。
4
2005年,为了发展邮箱业务,马化腾从博大手中收购了Foxmail,张小龙团队加入腾讯。
这是腾讯的第一笔收购,也是腾讯 20 年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收购之一。后来我们看到腾讯不断交出自己的团队,继续在各个垂直赛道上投入,但很少有人记得当年腾讯是多么渴望成功、渴望人才、渴望团队。
这一决定牵动着腾讯移动时代的命运。
张小龙入驻腾讯,接手邮箱业务。第一年,张小龙在产品上的领导力并不强。他觉得自己是经理,下面有很多专业人士,应该让他们去做。但后来他发现他必须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做事。
一位接近张小龙的人士告诉记者,张小龙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产品优势。他编写了 Foxmail,并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直到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产品人。编写代码只是额外的工作。如何把它做成产品就是能力。
现在很多互联网从业者都没有这个机会——一个人从写代码开始构建一个完整的产品。
张小龙接手后,QQ邮箱成为腾讯最成功的业务之一。腾讯原QQ邮箱团队的一位人士表示,QQ邮箱的成功让当时的公司欣喜若狂,没想到能超越网易163邮箱。
从邮箱到微信,是张小龙对通讯系统认知的延续。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做过沟通系统,那么他对沟通的理解就会很薄弱。以前人们会说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这样的应用,但张小龙从来没有提到微信是IM,因为只有PC才有IM的概念——你在线,我也在线,我们可以交流实时。
但是微信时代不存在即时通讯,因为你一直在线。后来手Q改成微信花了很长时间。之前手Q还是和PC一样——先登录,看看谁在线,谁不在线,头像是开还是关。
微信是通讯和社交网络产品,电子邮件是通讯产品。对于张小龙来说,这是一个构建底层系统的过程。 QQ邮箱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名程序员,还是一名非常专业的产品经理;从QQ邮箱到微信,他边做边想。清晰,重要的东西,核心。
“在邮箱里,我们其实做了很多事情。这些内心的想法构成了我对这类产品的整个思想体系。”张小龙曾经分享过。
5
很多人评论小马,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他要做的只是不偏不倚的生态本身,而不是生态之神和决策者。
2010 年左右推出移动社交网络时,腾讯内部的多个团队同时开发。其中,实力最强的竞争对手包括三个:张小龙带领的微信团队、手Q团队、QQ通讯录团队。
外界曾将此视为腾讯内部“赛马”(又称“炼蛊”)机制的典型,但事实并非如此。
腾讯从来没有说过要三个团队同时做。赛马有发令枪。我想告诉大家,你们开始互相竞争——这是赛马。当时的情况是,张小龙告诉小马有一个 Kik,他们想做一个类似的。 Pony 很快回复了邮件说是,然后将 Q 团队召集了进来。于是手Q团队觉得可以试一试,于是QQ通讯录团队就尝试了。
“一个公司有几万人,两个人说,我试试这个方向,不叫赛马。但是小马佛教,后来外面说赛马抢赛道,我们没有。”不要反驳它。”一位腾讯内部人士表示。
很多人将张小龙创建微信的成功归功于他在腾讯体系内的运气和成长优势。去QQ关系链,他有先发优势——这其实又是一个误会。
微信最初使用QQ直接登录,而不是手机通讯录。事实是,当时运营商怕微信,不允许微信手机通讯录,所以微信只好从QQ好友中选择好友添加。
QQ登录和QQ关系链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QQ登录不代表使用关系链。微信使用QQ关系链只是加好友时可以从QQ好友中选择(因为当时不能从手机通讯录中选择)。
所以外界夸大了QQ关系链对微信的作用。其实手机通讯录的价值和功能更大——因为他们是比较真实的朋友,很多QQ好友都是陌生人。
如果当时微信选择复制QQ关系链,那就是另一个QQ,但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张小龙也变成了马化腾——世界开始用运气来解释他的成功。
6
微信如何击败手Q和小米聊天,外界有很多解释。其实从产品本身出发,就可以看到结局。
手Q源于PC版QQ,有堆东西的习惯。从QQ秀到QQ空间,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附加功能。
小米当时开发的米聊做了直播功能,雷军有很多粉丝——这不是社交思维,而是媒体思维——让大家关注某个公众人物。
后来,当微信可以访问手机通讯录时,微信并没有像米聊那样一次性将手机通讯录中的所有人都导入好友,而微信需要用户一一添加好友。
批量导入通讯录看似一下子增加大量用户,但很容易让用户感到害怕。
无论是手Q还是小米聊天,都没有灵魂,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需要完成大公司的任务——这是大公司最可怕的部分。有一群孩子在底层工作。如果领导说你的目标是让每个QQ用户有更多的朋友张小龙博客,那他们只需要拼命的填写数据。
但这种目标只会更快地扼杀产品。
微信的技术能力是早期张小龙从邮箱里带过来的。他们是腾讯最普通、最边缘的工程师。服务器都是托管的,机房都是一样的。都是用钱买的。但是,腾讯的一些所谓的核心工程能力并没有被利用。
成功产品的底层系统是什么?本质上没有足够的用户群,没有经验,也没有服务器、带宽、技术能力。就像张小龙曾经在腾讯八小时演讲中说的很多点,其中之一就是——在微信里,你的朋友越少越好?还是越多越好?
张小龙的结论是越少越好,因为朋友多,人就会烦躁,为什么人多朋友就烦躁?因为在人类进化史上,当人类还是原始人的时候,朋友不多,认识不了那么多人,处理不了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
张小龙对复杂关系和人性的认识和理解来自于他自己。他觉得自己无法处理复杂的关系,他觉得其他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很多思考都是同理心带来的,但大多数人不会相信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
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来制造产品。继续挖掘什么是人,什么是用户,什么是人性,真的不断问自己——越原始的人,他会怎么想?
这是张小龙思考的出发点,最终从一个小系统构建的产品系统。不是天赋,不是运气,而是专业——对产品和人的感觉和理解。但是以前没有这样的先例,只能自己思考,把自己当成真正的用户。
“我需要那么多朋友吗?” – 从一个问题开始,找到一个答案 – 这就是一个好的社交产品应该是什么。
7
微信是马化腾个人除了QQ之外唯一带来的产品。马化腾和张小龙都是程序员出身,具备编写代码构建产品的能力。
张小龙曾经和朋友分享过自己的感受。他觉得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产品。制造产品是塑造事物的过程。每一天,向前走,改变一点,改变一点,根据自己的意识改变一点。
它要求这个人有一种自然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就是你愿意做一些看起来很棒和完美的事情。但是很多人没有这种意愿,或者不喜欢制作东西。所以张小龙总是说,如果他是木匠,他也是一个好木匠,他会享受他所做的。
这是世人对这两个人的误解。腾讯给了微信一个很好的环境,但并没有给多少。如果不是在腾讯成长起来,微信也能成功,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于小马,人们看到的角度是,马化腾前半生抄了一个产品,张小龙中间做微信,然后刘炽平收获并撒网,打造腾讯王国。
过去,人们只看到腾讯在社交领域的霸主地位。现在,人们只看到腾讯在面对新的竞争对手时的恐慌和迟缓。腾讯和微信的起点:对产品的感知,想法被上帝种下的那一刻。或许更值得被记录和思考。
无论是马化腾还是张小龙,他们本质上有着相同的精神和对产品的洞察力,但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机会、不同的河流中有着不同的人生。
没有人记得腾讯的第一次收购。 2005年,他们想把业务做好——电子邮件,并引进一个团队。领队是张小龙。
当然,很多人可以解释为运气。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