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恰营销
专注中国网络营销推广

冻脸效应,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冻脸效应,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每天培养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照镜子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好看,各个角度都很完美。拍完照片冻脸效应,发现自己突然变丑了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对此,甚至有人提出冻脸效应,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真人总是比镜子里的形象丑30%。我们的大脑真的有“美颜滤镜”吗?下面,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在镜头前。

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冻脸效果

主要思想是心理冻结脸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不上镜现象。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 Robert Post 和他的团队首次提出的冻结脸效应表明,静态人脸总是不如动态人脸有吸引力。

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我们平时照镜子的时候,不会站着不动,而是会不断调整姿势和角度,表情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可能会扬眉微笑,这些微动作和微表情让我们看起来更有吸引力。相比之下,照片是静止的,我们很难通过静止的照片感受到一个人的全部魅力。

虽然不在镜头前的人不一定像镜子里的那么美冻脸效应,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但绝对没有照片里的那么丑。在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的真实容貌介于镜子和照片之间。

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Albert Mera)曾提出一个神奇的公式:在人类交流中,所有显示的信息 = 7% 的语言信息 + 38% 的语音信息 + 55% 的肢体语言信息。

我们先把这个公式的准确性放在一边,这在网络上是颇有争议的。至少,这个公式揭示了一个关键信息:要吸引别人,最好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仅仅通过照片很难让别人感受到你的气质和魅力。

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光环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认为光环效应(Halo Effect)确实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冻脸效应,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光环效应”是指一种光环效应,即每个人照镜子时都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

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镜像中的自己和相机中的自己的白平衡存在差异。不同光照条件下人脸的状态差异很大。很多人拍照的时候光线条件不是很好,所以照片看起来没有应该的那么好。

但是,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我们狡猾的大脑会自动帮我们补光,喜欢自己的人会不自觉地觉得自己在光环效应下从各个角度都好看。所以大脑通常会选择认同“更好看”的自己,而不是“更真实”的自己。

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冻脸效应,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左脸效应”

科学作家山姆·基恩首先提出了“左脸效应”,他认为左脸是由大脑中控制情绪的部分控制的,所以左脸比右脸更有表现力。其实我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下意识的在拍照的时候把脸转向右边,露出左脸?

所以冻脸效应,我们照镜子的时候,也多看左边脸,这样我们就会自动忽略大部分五官不对称的问题,而侧面的角度也会让我们鼻子看起来更高。所以,这样的习惯也会让我们在镜子里感觉更好。

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综上所述,照镜子不完全正确,拍照也不完全正确。要想知道自己的真实容貌,就应该站在和镜子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在正常的自然光下,这种状态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最接近我们真实容貌的状态。

冻脸效应,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作者

第一支心理学笔团队 |小魔法

参考资料:

不一致通信的解码

“从两个渠道的非语言交流中推断态度”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雀恰营销 » 冻脸效应,你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 | 心理学家解释你不上镜的原因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文章对你有帮助就赞助我一下吧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